佛教的無為法
王群眾
003
「無為法」,乃是「心法」。是「直指自心自性,不假外求」之大法。一切「心外所求」之法,皆為「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金剛經~
只有「一佛乘無為法」,令心有二、三之人,無所遁形。
~法華經~
「賢」與「聖」次第有別,不可魚目混珠。
~金剛經~
九十五年十一月三日,見佛教徒宜芬研究〈金剛經的壽者〉這一課時,得佛開示如上。
這些開示,不但對佛家所言之「無為法」和「有為法」,有根本而明確的區分。而且指出,只有「一佛乘無為法」,才能令心有二乘、三乘之人,無所遁形。
諸位同學,我恐原本修學「大、小」二乘,「人天」或「大、中、小」三乘之人,見此不悅,歷史重演,如當年佛在靈鷲山說《法華經》「一佛乘,無二亦無三」大法時,五千法眾,不給釋迦牟尼佛面子,拂袖離席而去那樣。特此再度提醒,諸佛的本懷,確實只有「一佛乘」真實之法,這是無奈之事。
如今佛又不為祂所說的諸多「方便之法」背書,我等就欣然接受吧。口水何益?
大家都聽過「同體大悲」一語,所謂「一佛之乘」,就是講「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三世諸佛」,是「合一同體」的。因此,凡是見証過「萬法歸一」真理的學子,也就是見証過「十法界一佛」真理之人了。
研究至此:依分請佛開示,佛曰:
Three kinds of lives which include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life are as according to the one with great mercy.
這三種生命現象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根據同體大悲,三世是一體的。
《法華》等經所揭示者,不過如此而已。只是佛愛用比喻,比來比去,弄得讀者一頭霧水。一時之間,見不到「宇宙一佛」的影子,於是就說,佛法太難,博大精深,不見彼岸。
其實,「真實之法」比「方便之法」,容易簡單多了。「十法界,或曰宇宙一佛」,這是總說。細說,則如《心經、金剛經》等,也不過只是「法報應」這「三佛身一體,其壽無量」而已。
請不要被自己的「無明」給瞞了,當開發「自性的般若明燈」,一照,也就了然了。而說,果然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人人獨尊,不就是你佛我佛,大家都是「一佛」嗎?
最後佛指出,你我雖然都修「無為法」,致所以你見我見有別,那是因為你開了「佛眼」,而我開的只是,四聖眼之敬陪末座—「天眼」而已。一日,一旦我的「佛眼」也開了,那所見就完全一樣了嘛。所謂:
十法界之中的一切「賢」者,如菩薩;「聖」者,如佛。他們皆是以「無為法」,而非修「有為法」,做為進修道業的階梯。但由於用功精進的程度,和法福因緣等的不一,而致
有成就上的差別。 ~金剛經~
研究至此,依分請上帝見證,上帝說:
Sinner & Saints are defined by who is the awakened in the primary of faith & righteousness;Who is the Supreme enlightenment?
凡與聖下定義是依據對最主要真義信仰的究竟覺;誰才是究竟覺者。
打字的中華妹,妳對本品有疑問嗎?
有,老師。你說,釋迦佛愛用比喻,比來比去,弄得讀者一頭霧水,見不到「宇宙一佛」的影子。這樣會不會讓人誤解你不尊敬佛陀?
這個嘛,我絕無此意,反而是暗示佛當年弘法處境的惡劣。妳何不問佛的意見呢?若祂生氣了,我馬上懺悔道歉。
是,老師。佛說:
我不會生自己的氣,反過來,還要感謝王老師呢。眾生的成就,不是一佛即可全包的。
當年我若一開始即講「一」,可能一個學生也不會有了。
隨時空的演變而說法,時而精簡,時而繁瑣。學生的程度提升了,法就精簡了。總不離「一」。
王老師說的法好、說的法妙,好學生向好老師學,真是老師的福氣。我為你們、為王老師高興呀!真心喜見你們的成就。
佛的誇獎實在不敢當,我講的法,全是從佛經裡,應學生的需要,取來給學生修的。所以說,功德歸佛!
老師,佛說:
無盡時空無量佛。皆為眾生得度喜。
無你無我僅一真。一心無餘入常寂。
好,太好了。現在請佛總結吧。
是,老師。佛總結如下:
真實之法一佛乘。不共他法如來禪。
無上妙法佛本懷。無為大法究竟法。
次第有別分賢聖。循序漸進終歸一。
心法成就淨善果。唯有此筏到彼岸。
研究至此,依分想起上帝在《收編》一文中曾開示過的話:
This is telling you that do not again to ask the truth statement from outside of your hearts.
這是告訴你們莫再心外求法,
Those phenomena processes which are defined by active, creative, productive, functioning, causative…are as a result from the laws of karma, are only to make own comfortable & peaceful.
這一系列以活動的、創造的、能生產的、起作用的、引起的、種種現象來下定義的過程,導致之結果皆從業力之法(包含善業和惡業)而來。
有為法治不了心病,求心安而已。
上帝如來繼續開示補充曰:
Activity implies impermanency.
有?法無常(活動暗示著非永久性)。
Dharma body has no any major cause & effect, condition, or reliability after all.
法身畢竟空沒有任何主要的起因、情況或依賴性;
It is to go beyond time & space, permanent & eternal, inactive and passive;
祂是超越時間跟空間、永恆和永生不死的、不活潑跟被動的;
It is unconscious or effortless cessation.
祂是無意識的或(不費力的中止)常寂。
Nirv??a quiescence, is the empty & void.
寂淨涅槃,就是空性就是無為法。
Action and inaction; active and passive; dynamic and static;
行動和不活動的、機動和被動的、動態和靜態的;
Things and phenomena in general are abstract & actual reality in comparison.
總之這些事和現象是抽象的無?法與實際的有?法之對照。
- Oct 29 Sat 2011 08:35
( 003 ) 951103 佛教的無為法---〈金剛經的壽者〉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