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海引起的兩個學佛問題
王群眾
八十四年六月上旬的一天,第四台播出清海法師的弘法錄影帶。在聽眾發問的時段,一位居士發問。大意是:
一、「萬法唯心造」【01】,為何法師說「聲造」?
二、打坐時持咒,該咒出自何經典?
皆請告知,方便查對《大藏經》【02】。
《金剛經》說,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佛。你們受持讀誦《金剛經》,有成佛的沒?
沒有方法,怎能成佛?法師反問。
《金剛經》裡好像沒有這樣說,我有帶《金剛經》。居士便打開包包,欲取《金剛經》查對。
電視畫面於此突然消失。
是要筆者也來研究、研究嗎?
一、心與聲音,是一或二?
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03】
聲音是眾生,【04】所以沒差別!
《大日經》【05】有云:
凡所有音聲皆陀羅尼!
陀羅尼,中文譯作總持。即總一切法,持一切義。【06】
因此,聲、心無別,能造萬法!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阿彌陀」【07】這三個聲音,聲聲相續,其最高能証得一行三昧。
得一行三昧者,不但能見過、現、未來諸佛,且諸經法門皆悉了知【08】。
不過,欲入一行三昧者,須知「法界一相」真理。
所謂法界一相,就是一切可以劃等號。例如:
聲音等於石頭、石頭等於水、水等於佛、佛等於死、死等於活、活等於你、你等於我……等等不可思議的佛理。
換言之,就是一切是一,一是一切。不然,即不名一行三昧!
二、《金剛經》〈分第十四〉曰: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
受持讀誦《金剛經》的東土佛教徒甚多,歷代註解《金剛經》的,也不下數百家。
他們全成如來了?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諸相,是指宇宙現象的一切,也就是所謂的眾生。
非相,是指宇宙的本體空性,也就是所謂的「如來」【09】。
一切眾生即是如來。
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故「如來」,就是「非眾生」【10】!
「眾生」,要成為「非眾生」、成為「如來」,可受持讀誦《金剛經》而達到目的。
至於如何「受持讀誦」,才能成為如來?
「修觀音法門」是清海法師的一貫主張。
如果追問,清海法師的弟子全修成佛了沒?
法師的答案是,還沒有一位平齊師父的。
所以說,還是暫時由清海法師當說法主【11】,弟子們做助教,再給他們一些時間,修成阿羅漢【12】再說。
這個問題既現實又有趣。釋迦牟尼佛的眾常隨弟子,也只能修成阿羅漢。佛臥病雙樹林之下時,還要親口說法方能入大般涅槃【13】。所謂度緣未盡,弟子不能服其勞!
筆者覺得由弟子上座主講,師父在旁指導,共同弘法,以示教導有方,這個法門也不錯!尤其是師父感冒時。
可以這樣弘法嗎?
所謂個個成大器,跟我不會覺虛行!【14】
《金剛經》法門,一般稱之為「般若空法門」,以別於「唯識有法門」。
「唯識有法門」,要修到「相滅」始算入門。所謂:
若覆彼真識,種種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15】
「法相宗」【16】的學子要修到「相滅」,入「無實無虛」的法界【17】,「轉識成智」也就篤定了!可是,玄奘大師說:
不動地前才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18】
可見,仍然是需要一段「保任」的時間的。
說法要「通說」【19】,要不也難以表述。閱藏查對名相,更費時日。例如:
什麼情況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20】?
什麼現象是「照見五蘊皆空」【21】?
「一花裡面有世界,一葉裡面有如來」【22】,又是個什麼樣的狀態?
「般若空法門」的主旨,在如何運用「空智」【23】,以達到「入佛知見」【24】的目的。此所以,不透過「見諸相非相」【25】的手續,就無法開啟學子的「空智」。沒有「空智」,就無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26】。沒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不可能「三輪體空」【27】。無法「三輪體空」,就不能修「般若度」【28】。不修「般若度」,就難以「成佛」【29】!
雖不能成佛,但可修福,成就福報【30】。這就是末法「意識修」和「般若度」的不同之處了。「般若度」旨在「得免輪迴,不落三有」【31】!
換言之,「見性」【32】之前的一切善行是修福報,見性之後的一切善行是作功德【33】。因見性之前一切都是「識」【34】,見性之後全是「般若度」。所謂:
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35】。
轉識成智了!
當學子入於空三昧【36】時,萬有消失形體,【37】自然無處可住。【38】在無所可住的空寂中,或是非相的狀況【39】裡,學子應生其心問道,俾便入佛知見。例如,問:
一、你是空性,或「空」相的「佛性」【40】嗎?
二、你是我【41】嗎?
三、我是不生不滅【42】的嗎?
四、萬有都是我的佛性【43】嗎?
五、萬有既然是我的佛性,佈施別人就是佈施我自己了【44】?
六、那「度眾生」,也等於是度我自己【45】囉?
……
像這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聽到的回答,就是自己的無上智慧作答,也就是「般若」回答所問。由於「般若」為諸佛之母,在佛母的指導下成佛篤定。無怪佛說: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46】
若受持讀誦《金剛經》正確,必定成佛!
不如法,【47】則不成佛!
研究至此,剩下的唯一關鍵課題是:
如何才能入空三昧?
或如何才能照見五蘊皆空?
現代人忙碌,講究速成,文殊菩薩曾問速得阿耨菩提之法於世尊。佛說:
修一行三昧,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修的方法則是:
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念名字【48】。念的時候,隨佛方所,端身正向。
筆者經八年的參學,解讀「不取相貌」,為目注任何一物,或耳聽任何一聲,甚或心想所選之佛的相好等等。亦即發揮「六根」【49】的根性功能,認定任何一事一物,就是你念的那位佛【50】,以便與「實相」相應【51】。先入「空三昧」,然後「於不二境,現諸淨土」【52】,見「過、現、未來諸佛」,而了知諸經法門【53】。
從居士要查對《大藏經》,可知「民意」,是要有法源依據。所謂離經一句,即是魔說!
若就筆者的証量【54】來看「觀音法門」,是指「向無相的自性佛請教佛法」,或說「和自本性溝通、對話」。這至少要「覺所覺空」【55】,才能辦到。
《大藏經》稱「無相自性佛或自本性」,為毘盧遮那法身佛【56】。
東土的傅大士曾証得:
觀之無形,呼之有聲!【57】
此聲即無相法身之妙用,名曰圓滿報身佛。
筆者所証則是:
觀之無形,問之有答!【58】
此「答」,即法身佛說法。
這些都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必然結果!
凡不知「無住身心」之妙者,即不得此類結果。也就不能經由「般若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
註:
【01】見《華嚴經》。
請問,「是心」主動造萬物?還是被動造?
「心」有兩部份,所謂「是心本來清淨而有無明」,此出《起信論》。
無始幻無明,所謂一念無明起。
清淨的佛性,隨「是心」一念無明之緣,啟動功能,經發亮而放光,現出「能與物質」。
此二者是可以互換的,即:
能量=質量×光速的平方(E=MC2)。
因此只能說,「是心」的「無明」,是宇宙肇始的始作俑者。「是心」的佛性清淨,只是隨緣。
佛性雖隨萬緣,轉換成萬物,卻不失其清淨的本質。所以,萬物就是「是心」,皆俱清淨的「佛性」,和頑皮愛惹事的「無明」。
修行,是人類的一項偉大工程。旨在「永斷」俱生的無明。不復無明的人,名之為佛。
【02】即將佛教的經、律、論,以及歷代後賢的力作,彙集成為完整的典籍。簡稱藏經。
【03】見《華嚴經》。這裡的「心」,是清淨的佛性。
佛和眾生的差別,在「眾生有俱生無明」,故此處的眾生,同時指眾生的清淨佛性。
這樣,心、佛、眾生,才三無差別!
倘若沒有註【01】的簡略說明,這一句經文是很難解讀的。《楞嚴經》對眾生本質的陳述,尤勝《起信論》。
因它明確地指出,眾生是「俱生無明和無上菩提」的「混合體」。
所以,任何永斷俱生無明之人,便是「無上菩提人」了!
「無上菩提正智」無始無終,因此是永恆的。
如何永斷俱生無明?
修一行三昧是筆者所知,最簡單、最快速、最圓滿的法門了!
要聲明的一點是,這個法門非王某發明,乃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請查《大藏經》之《文殊師利菩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04】眾生分有情與無情兩種。「聲音」屬無情眾生。這兩種眾生的本質無別,現代人類可以檢証此一真理。
但必須用「般若智」來檢証!
實在沒辦法者,只好暫用「聖言量」替代了。
【05】為密宗聖典之一。大日即大日如來,為密教的本尊,也就是顯教的毘盧遮那法身佛。
【06】即無上菩提正智。
【07】阿彌陀是佛的聖號,詳見《佛說阿彌陀經》等。
【08】是指地球的一切聖典,包括儒、道二家,及耶、回二教的法門在內。
太誇張了吧?
信不信由你!
請看:
你在我心中。我在你心中。
你我原同心。相親又相愛。
這是得自「龍眾生世界」的法門。
怎麼可能呢?
法界相通,當然可能!
你向眾生請教嗎?
所謂未來佛,是指他的佛性呢!
應看《大藏經》!
那要「大開圓解」,修得一行三昧之後,方能知其妙!
【09】如來具三身,名法報應。此指空相之身,教稱法身如來。
【10】指眾生的清淨佛性。
【11】即主講者。
【12】係小乘佛法的極果,所謂聲聞聖者。經回小向大,証「無住處涅槃」而成佛,即: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13】即圓寂。俗稱安息、不起了等等。
【14】即學以致用、出師了,或交出成績單。昭示絕不會浪費弟子的青春,白學一場,覺道虛行!
【15】見《楞伽經》。
【16】中國法相宗為玄奘大師所創。
【17】《金剛經》〈分第十四〉中佛說: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所得法,即所發現的宇宙人生真相。
此法「無實無虛」,即此一真相是:
宇宙人生真相並非實體,永不變易;亦非虛無,消失之後就不存在了!
這是佛的最重大發現了!
「無實」是指出,宇宙現象界的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無虛」則指出,宇宙的本體並非虛無,而是一生命體。
「無虛」一詞,昭示了此一大生命體的「無始及無終」,因為「有始與有終」,就是「有虛」了。
於是,即發現宇宙本體乃「不生和不滅、本有和永恆」者!
宇宙現象是本體所「轉化」,經稱「造或生」。這如老子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東土禪宗六祖慧能之:
自性能「生」萬法!
而筆者於參「我是誰?」話頭時,聽見宇宙如是說:
宇宙是由你惹出來的。由你來善後,是理所當然之事!
「道」無意造宇宙,是你惹祂造的。理應由你負責善後!
此即名「以善天下之後為己任」了!
慶智同學曾說:
我是為拯救人類而生的!
「拯救」的意涵是:
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無實」一詞,昭告了宇宙現象「歸本還原」的必然性。這也說明了「修行」的價值,透過正確的修行,人類即可還原成為宇宙本體,修成無無明的佛!
所謂正確的修行,就是: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就是《金剛經》的行門了。
【18】見八識規矩頌。這是東土唯識學子必修之課。正如儒家必修〈大學〉,即: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19】見《楞嚴經》。
學佛必須有兩把刷子:
一者通宗,一者通說。
缺一即不能成佛!
「通宗」為度己,「通說」為度他。
或說: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方成佛道。
所以說,作師父的應該多給弟子覺他的機會。自己作「末名佛」更偉大,地藏王菩薩都會自嘆不如的!
【20】、【21】見《心經》。
能解讀這兩句經文者,必是見性之人!
「佛法」是最現實的學問,有見就有見,沒見就沒見。正如: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2】這要用「天眼」來檢証,確實如此。這是「因陀羅網」真理下的必然現象,或結論。
【23】即空性的妙用。
【24】見《法華經》。
佛的所知所見,皆基於「証」!
是証而知之,非「被告知」!被告知的一般途徑是聽之、讀之。
今天朝霞來電話,說她又買了一本有關死後景象及復活的書。
妳為何不請聯眾問問大眾:
鄧麗君也在西方極樂世界嗎?
若在,直接問鄧麗君:
何日君再來?
這樣不就解開了「前世今生」之謎嗎?
此後,有心人士亦可仿照,一明「前世今生」的真相了!
拜託,為末世眾生請個法吧!
【25】見《金剛經》〈分第五〉。
【26】見《金剛經》。
【27】即施者、受施者,和所佈施之物或法,這三者其體本空!
其實,對見性者而言,受施者和所佈施之物或法,都是施者的佛性。所以如來說:
對別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自己做的!
這是四年前對現代人的開示,未必能在《大藏經》中找到。用「比量」比一比就算了!
若閣下能「詣如來佛所」,去求印証,那是最好不過!
印証無誤,您即是筆者的印証師!
【28】、【29】六度之一。然若無般若為導,五度如盲,修福而已!
這就是人類的無奈。不修般若度,無法出三界!
【30】福報是善業,而非功德。功德是無漏業。
【31】見《楞嚴經》。
【32】即見空性,所謂破本參。
【33】教人見性是功德。這是最有利於人類的功德,宜大力推廣之。不可在「福德坑」中迷失,延誤出離之日!
【34】所謂一切唯識。非轉識成智,不能解決生死大事!
【35】識滅,則一切都是智了!
【36】一般學子只能達到「覺所覺空」,不易達到「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這是因為,這已經是「金剛喻定」成就了。所謂:
金剛道業異熟空,無明永斷成佛了!
【37】出定後一切又恢復常態。多次經歷「空」的體驗後,學子便會發現「諸法空相」的真理。
在尚未「得大定」,所謂甚深三昧之前,學子應常習三昧禪定,以入佛知見,成就「八正道」中的「正見」。不可想當然耳!
佛理是「証知」的,非透過「思考」而得。
思考,僅是求「解」,解後尚有「行、証」之,以確定是否「正解」。例如: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即見如來,就是見到如來了!非有人猜想,是「即將見到如來了」。
「般若空」法門所証得的一切知見,不能用「文字解」。必須用「般若空証解」,始可與其相應。
此即為何「受持讀誦」《金剛經》的人很多很多,找成佛的卻不見其佛。沒有一人於佛後証得「海印三昧」,說出上、中二部《華嚴經》。
真
是無情又現實的學問呀!
能知「神通大光明藏」奧秘者,已屬鳳毛麟角了!
「神通三昧」與海印三昧相比,相差一大截呢!
與「若見諸相非相」經句相應的解是:
若有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銷殞!
您瞧,這是多麼驚天動地的一幕呀:
群龍飛舞。龍鳴似雷!
卍字圍繞。莊嚴神聖!
觀音柳枝。遍灑法界!
天龍八部。現身護法!
諸佛如來。齊聲祝賀!
天女散花。伎樂供養!
法輪轉動。皆令成佛!
億劫寒窗。無不得償!
【38】、【39】不知自己身在何處,是入「空三昧」者最貼切的表述。如果還能知道身在何處,那就是「有所住」,尚未「覺所覺空」。請再努力!
【40】這叫做「真空生妙有」。未達「覺所覺空」者,「般若」即不能起用,無法用「般若智」來入佛知見。
建議先用「聖言量」求解,完成「解」的修學階段,所謂解、行併重。
至於「証」,等「覺所覺空」時,再慢慢研究吧!
「証」是學佛的最後一課。
台灣教界多探討「信和解」,且常用「聖言」來「解」,鮮採「証量或神通量」!
這是由於,後者幾乎失傳。
非不為也,實不能也!其苦衷可以諒解。
事實上,精進於此一學佛瓶頸者,大有人在,唯因與當代佛教文化潮流難以密契,沒有香火。
非大福報者難為!?
好在世尊大悲,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於末法之中,來解決佛教的這一根本難題!
佛以「宿命智」,於兩千五百多年前,預見佛教徒將遭遇此一困境,便將佛的末法度眾大計,公佈在中《楞嚴經》〈卷六〉中。
筆者於見經後,發心供養佛敕諸菩薩及阿羅漢,八年中來了不少。彼等以佛法回報,並印証了「証量與神通量」的奧秘,由筆者隨緣研究記錄之,分享人類,皆令度脫。
【41】即我是法身如來嗎?見《金剛經》。
【42】見《心經》。所謂:
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43】即《楞嚴經》之:
山川大地,皆我妙明真心。
【44】、【45】見《金剛經》。
【46】如果學子入「無所住之境,而不生其心」,其所証是「偏空涅槃」。
如此「斷滅身心語言」,是阿羅漢的定。
目的在証「實無有法」。本來無一物,當然是「實無有法」了!
所以說「實無有法」名阿羅漢,見《金剛經》。
【47】檢驗「不如法」的修行的方法是,拿出研究報告來!
一百位依法修行,三、五年無一位見性,就該檢討了!
不忍再浪費學子的生命了,因為生命僅在呼吸之間呀!
例如:
數他珍寶有何益?從來磋跎覺道行!
~証道歌~
又如:
雖誦千言。不解何益?
若「解」一偈。「行」可「証」道!
《法句經》中的這一偈,只欠一個「信」字,便把學佛的「四大學程」說全了!
然「雖誦千言」一句,不已說明學子的「信」?
由「信」而去「解」。
解個什麼?
「解」個如何修行的方法。然後依法「行」之,
就可以「証」道了!
如來所得道法,此道法無實無虛。
欲作如來者亦應証得「無實無虛」之道法,否則,即「不如法」了!
這就是佛法的無商量餘地。
自本性不二價、不打折,又有什麼辦法呢?
【48】繫心一佛,一佛就是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因此選一佛即可,不必有此佛高於彼佛之想。法界一相嘛!
名字即聖號,例如: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佛說阿彌陀經~
阿彌陀就是佛的聖號。專念名字,就是什麼都不念,專念聖號。「念」也可以說成「誦」,即專誦「阿彌陀」這段經文。
【49】即眼耳鼻舌身意。
【50】指應化身佛。
「萬法」都是佛的身體,名之曰「如來身」。
「
過、現、未來」諸佛,乃共一如來身。見《華嚴經、心經》等,所謂: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此空係空相的法身佛,待「照見五蘊皆空」時,方能証得。
若就三佛身一而言,「五蘊萬法」是應化身佛。另尚有圓滿報身佛,如阿彌陀佛,現今在西方極樂世界說法。
【51】正確「解」讀經文之後,開始如法修持,持之以恆,不可念三天佛,停個五天。這樣就不是受持了,是流行、是客串。阿彌陀佛曾開示:
「每天」超過「三念」,就可以了!
做得到嗎?
「誦」是背的意思。「讀誦」,是解讀正確之後,背起來,達到為人演說,也不會背錯的程度。從此,講經說法不必帶經本或小抄了。
一有空便萬緣放下,端身正向,持念不絕,就能和真理相應了。
【52】見《圓覺經》。
【53】即一切經典之法門。包括其他宗教,如耶、回等。
【54】即親身的發現,非別人所告訴。
【55】見《楞嚴經》〈卷六〉之始。
【56】即宇宙的本體。
【57】見大士力作〈心王銘〉。
【58】筆者只親問大日如來一個問題:
有底沒?
沒底!
原來,一切是無限的!
所謂無量壽,無窮大身,或名之曰無量光。
誰是大日如來?
祂是別人嗎?
非也,祂就是筆者的佛性!
所以才說是我親身的發現!
九十九年十月二十一日,新般若淨慧研究本品至最後聞佛開示曰:
見非相即如來身。無上智慧佛之母。
教眾子入佛知見。無所住而生其心。
度化一切無有別。般若度志在成佛。
意識修成福報享。悉聽諸君所抉擇。
九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新般若慧心研究本品至最後聞佛開示曰:
大身無窮皆我身。一行三昧探真明。
無真生有妙世界。功德生就法身中。
九十九年十一月三十日,新般若法修研究本品至最後聞佛開示曰:
宇宙真理三合一。三昧入定陀羅尼。
空智起修般若導。無聲無息自性心。
一百年十一月三十日(日),妙音拜讀本文時,隨文入觀,得偈如下:
妙義入心一合相。佛佛道同皆己身。
清淨無染體自寂。色空不二究竟覺。
整理潤色的中華妹,麻煩請佛總結修修慧,集體創作,功德與共。若得開示,即為親証。
是,老師。佛總結如下:
正解佛言通說。妙義詳細解說。
一乘奧秘實說。無為法門直說。
- Jan 22 Sat 2011 12:44
840600 清海引起的兩個學佛問題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