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剛經》的壽者   

王群眾  2005.01.08

94年元月8日,佛教徒靜幸等在涓涓家共修,因對「不知或不願修往生佛淨土的菩薩,仍會輪迴直到證得常寂光而安住之」一節不解,call out
    靜幸,這一真理出自地藏王菩薩金口,受法者是佛教徒吳瑞東,妳們可以入三昧求證之。                ~ 勸修常隨佛學大法~

研究至此依分請佛開示,佛曰﹕

「如來禪一門深入之資訊網,所要傳達之首要,即是教會那有心,想修〝常隨佛學〞大法之人。而當今於地球世界,有乘願再來的佛菩薩,願助大家破〝隔陰之迷〞,實是末法眾生之福。於悟後起修,常隨〝佛〞學,才能正解如來真實義呀﹗大家以為,我是那塊如如不動的木頭嗎?如果我不是無量壽的智慧尊者,眾生不必學佛。」

接著天楊問,他曾請秀珍入三昧求證《金剛經》的「無量壽者」如來真實義。佛曰:乃入常寂光得無量壽。

 不等依分請佛開示,耶穌已經來了,耶穌說﹕

「信我者得永生之〝我〞字,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一切〞,就是〝一〞,就是〝宇宙萬物同體大悲,無始無終的真如之愛〞呀﹗所以得永生。」

天楊,佛當然是「壽者」,乃壽者之登峰造極者。不過,阿羅漢及登地菩薩等,也是壽者。如是乃至阿彌陀佛國的眾生,全是無量壽者。 又由於在《金剛經》中,壽者乃四相之一相,所謂壽者相。也是佛要度的對象。此所以我將之解作三聖界的壽者。佛也就不必破相嘛。但,等覺菩薩仍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仍能「生相」,須滅度之,則無相可生。

依分對此段文章,有些不解,因而請佛開示,佛曰﹕

「等覺妙覺之所以有別,即在於心能生相,而著於相,產生分別心。若能洞悉,真空生妙有之一切真相,見法身畢竟空,且知法身畢竟空之一切奧秘,則無明破矣,〝生相〞即〝不生相〞,但隨因緣。」

既已破相,即不生相,不復輪迴。若為一大事因緣,可於法身起妙有之用,道成肉身,降身住世。這和諸菩薩及阿羅漢之應身生於末法之中的情形一樣。所不同的是,佛登峰造極到頂了。所謂: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分第七 ~

研究至此,佛再對依分開示曰﹕

「無為法乃是心法,是直指自心自性,不假外求之大法。一切心外所求之法,皆為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只有一佛乘無為法,令心有二、三之人,無所遁形,賢與聖次第有別,不可魚目混珠。」

順此提醒,末法有妄想者,散播修「有為法」,以取佛教之聖賢,那是欺世之言。若仍不知分辨取捨,三世佛冤。

天楊,「一佛乘」佛法既是小學生的佛法,也是博士班的佛法,所言不過只是「人有三個身體」而已,此所以小佛一卡車一卡車的﹙童男童女﹚。  ~楞嚴經卷六最後一頁~

佛說: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而群眾說:   人有三身。名法報應。

法身空寂。妙用無窮。

報身圓滿。隨緣示現。

應身皆相。即是萬物。

研究至此,依分再請佛開示,佛曰﹕                                

「王群眾老師,簡短三十二個字,淺顯易懂,卻已然道盡,金剛經之精髓,也是法界萬法之精髓。由三法身之真理,即可見證,〝一〞散萬法,萬法歸〝一〞之妙用。」

慈愛的耶穌補充說明曰﹕

「聖靈,聖父,聖子,即是〝人有三身〞之真理,〝聖靈〞即無相的清淨法身,〝聖父〞即是上帝,即佛家說的〝圓滿報身〞,而〝聖子〞乃應人類之需求,而應化生於人間的道成肉身。這個宇宙的奧秘,無論在什麼世界,都是永恆不變的﹗」

天楊,沒有比群眾說的「一佛乘」佛法更簡單的「無為法」了。兩偈共三十二字。因為不像多言的佛經典,只好附在壽者一詞之下,湊成一篇短文。否則實在是無說服力。可是,它卻是可以作人體科學驗證的,不是亂蓋的,不能證實的佛法。  如今科學如此精進,一日千里,此所以佛開示同學們「求真求變」。

因此,欲求如來真法者,必須揚棄如夢似幻的「有為法」,重新回到「古譜藏經不變」的「無為法」《金剛經》上來,以期有所突破有所變革,有所成就。
    至少,身為基督徒的我,是不可能浪費青春在佛教的「像法」和「末法」這兩種佛法上的,友教要入的當然是如來正法的堂奧。不然也就失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學法目的了。

    幫忙修改錯字的中華妹,訂正完畢,妳對本分有疑問嗎?
    有,老師。我想請問佛陀,為何要形容自己是塊「如如不動」的木頭呢?這與前後的開示有何關聯?
   請。
    老師,佛陀說:
    有人認為我「安住常寂」,對末法的苦難眾生,已不再關心,無動於衷了。
    事實上不然, 我的悲願從未歇止,我的護愛不曾改變!入三昧與我同體,就能証知我的感受。
    中華妹,還好,我們沒有認為佛是木頭,不能請法。當知,「三佛身」皆是你我的導師,所以要「常隨佛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如來禪 的頭像
    如來禪

    如來禪一門深入的部落格

    如來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